東和店,原名叫火燒周口店。
原先這個村子沒有個名,因為村東頭有一家小飯店,靠著從潢川到周口的南北大道,當年周口的行市很出名,每逢夏秋糧食豐收,方圓百里的農民,都把自己吃不完的糧食,拉到周口去賣,因此每天從早到晚,路上行人不斷,飯店的生意還興隆,大家就隨口稱為伙食店。
有一天,有倆老頭步行去周口,走累了,想搭順風車。恰巧后面來了一輛馬車,倆老頭招手,誰知車主理也不理,就趕車過去了。又過了一會兒,又來了一輛牛車,倆老頭一招手,車子停了,車主老李滿口答應,就讓倆老頭在車子上坐好,才揚鞭前行。倆老頭和老李說這講那,不知不覺就到周口了。一個老頭說,想買點東西,來時帶的錢不多,老李能否借倆錢不?老李為人實誠,雖然帶錢也不多,只有二百文,心想糧食拉到行里一賣,不就有錢嗎?遂將二百文錢全給了老頭。老頭也不推辭,把錢接到手里說:俺倆家住伙食店,我姓任他姓羅,是鄰居,回來時走俺那,一定要歇歇。接著又說,今晚天黑了,你就住河南岸吧,千萬不要到河北岸去。”老李聽了雖然不理解為啥不能住河北,但俗話說,多聽老人言,必定少麻煩,也就按老人說的,在河南找個糧行住下了。
想不到睡到半夜,忽聽有人叫,快起來看啊,河北岸失火了。只見火光沖天,煙氣嗆人,一直燒到天明。原來那個趕馬車的跑得快,住到了河北,牲口燒死,糧食燒光,車子燒毀,人從火堆里爬出來,只落得一身煙火,一無所有。老李因為住在了河南岸,絲毫無損。因為當夜失火,燒了很多糧食,第二天的糧價特別貴,老李賣了個好價錢。從周口回來,走到伙食店,想起了倆老頭說的話,就向店家打聽,看二人住在哪里,也好在他家歇歇腳,表示一下自己的感謝??墒菃杹韱柸?,都說沒有這倆人。有個人用手一指旁邊的小廟,開玩笑地說,那廟里人主爺姓任,火王爺姓羅。”老李一聽,心想這次出門有驚無傷,如有神佑,就買了香紙到廟里去拜祭一下。上香的時候感到爐里有硬物,用手一摳,是二百文錢,和他借給倆老頭的錢一模一樣。老李細致一瞅,發(fā)現昨天的倆老頭,和這廟里的人主爺和火王爺羅宣真的很像。因為兩廟緊挨著,所以他倆說是鄰居。
這事很快就傳開了。伙食店不再叫伙食店了,人們就叫它火燒周口店。因為名子長,叫著叫著省略了,叫火燒店,后來更簡化為火店。解放后因為要破除迷信,就改名為和店。地名普查時因為和上蔡縣的和店同名,才改名為東和店。